侧边栏壁纸
  • 累计撰写 2,058 篇文章
  • 累计创建 73 个标签
  • 累计收到 20 条评论

目 录CONTENT

文章目录

阅读的版图 中国金融博物馆书院 PDF电子书高清下载

大猿本猿
2021-06-12 / 387 阅读 / 0 字
 图片 阅读的版图

阅读的版图

作 者:

中国金融博物馆书院

出版社:

四川文艺出版社

出版年:

2013-12-11

页数:

244

定价:

35.00元

ISBN:

9787541137792

标 签:

读书     经济     文化     阅读     经管     社会     投资     管理     

豆瓣评分:
6.8

作者简介

中国金融博物馆书院,一家致力于打造集金融从业者、经济学家、企业家等社会精英人群参加的公益读书会的民间组织。通过读书平台,拉近读者与精英人士之间的距离,交流读书感悟,分享人生故事。在这里,读者将与知名金融家、企业家、政治家、学者共同分享金融、艺术、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好书。2012年年底荣获《新周刊》评选的“2012优化生活贡献奖”中的“社交服务类奖项”。

内容简介

一场被戏称为入场名额比北京购车摇号,更难中签的公益读书会,金融、历史、市场、政治、生活等领域的精英在此聚首,讲述阅读背后的创业故事、经营理念、学术观点、民生政见、外交风云。在这里,他们撇开了平日里的头衔和身份,选择和你一起站在阅读这边,以读书人的身份讲述与阅读有关的动人经历,那些岁月积淀下来的真实感悟得到原汁原味的呈现。      《阅读的版图》是书院精选出的15场读书会的精彩内容实录,让更多没有到现场的读者透过文字了解精英们读过的书和走过的路,吴晓灵、王巍、衣锡群、周文重、马云、柳传志、易纲、马蔚华、俞敏洪、张维迎、陈志武、许小年、巴曙松、田溯宁、俞渝、秦晓、黄怒波、沈国军、陈东升、沈南鹏……他们的人生经验和感悟成就了各自事业上的丰碑,如今你可以和他们一起回归阅读,让视野瞬间开阔,汲取进步的力量!

编辑推荐

政商学界精英阵容,15场高端读书会内容实录;   火爆的的读书会,真性情的讲述,难得的体验;   那些年他们读过的书,成就他们一路走来!   吴晓灵、王巍、衣锡群、周文重、马云、柳传志、易纲、马蔚华、俞敏洪、张维迎、陈志武、许小年、巴曙松、田溯宁、俞渝、秦晓、黄怒波、沈国军、陈东升、沈南鹏、王中军……   站在书脊之上,欣赏他们的视野!

前言/序言

读书是一个系统的学习过程,但人却无法涉猎所有的书籍,于是就有了分科,有了泛泛的学习与专业化的区分,有了各行各业的专家、研究学者等。   如今,大多数的年轻人更注重于从网络上获取信息和知识,因此很少去专门阅读纸质图书,更难进行系统化的阅读与研究,于是就形成了知识的破碎化现象;更难以将不同类别的知识进行比较,就难免会有一些偏激,因此也难以形成自我为主的见解。   一个偶然的机会,王巍以中国金融博物馆为基础开展了一系列知识讲座,后来逐步发展成中国金融博物馆书院,于是便有了中国金融博物馆书院组织的这一读书会活动。   这是一个完全公益、免费向全社会开放的活动,旨在向社会介绍和推荐各种各类的书籍,用“阅读丰富人生”为主题,希望在全社会掀起读书的热潮。   因此我们邀请了不同专业、不同类别的知名人士来担当嘉宾以开阔读者和书友们的思路,交换各种各样的信息。这里有来自各个大学、专业机构的教授、学者、专家,为大家讲解和介绍各种各样的知识;有来自不同行业、不同所有制背景、不同产业规模的银行家、保险家、投资家,为大家开拓思路;有政府的前任或现任官员,帮助大家了解国家的政策;也有专业研究机构、新闻机构和媒体的人士,与书友们进行跨界的交流;更有专业的作家,让大家了解如何通过锤炼组织把简单的文字变为书友们的饕餮精神大餐。   金融、历史、市场、政治、生活等领域的精英在这里聚会,各种各样的问题在这里聚焦,各种各样的困惑都能在这里找到破题的方案。   其实这里并不想给每个人一个确定的思路与明确的答案,只想通过各种不同的多元争论,碰撞出与众不同的火花,激发所有人的学习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人生总有许多不明白的事,重要的不是从书中或别人口中去寻找答案,而是要培养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学会认识世界的方法,切忌盲从。“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曾在中国的改革意识建立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今天,我们这个社会所缺少的恰恰是这种独立思考的自由。没有了思想的市场,又怎会有百花齐放的春天。   我们不仅要唤醒社会的沉睡,更要启蒙被深埋在重负之下的精神,让每个人的精神能不被压抑地成长,这样社会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   当我们将嘉宾们的精彩言论整理成书时,是想让更多的人知道曾经在读书会这个舞台上所发生的事情,这本书正是对三十多期读书会活动的生动记录,也是嘉宾们对各自精彩人生的最好的诠释。   每场读书会都有几千人报名参加,但每次仅能安排四五百人亲临现场,获得与嘉宾直接交流的机会。为满足更多读者的心愿,我们录制了光盘,但仍无法让更多的人分享到这一盛会的福音,因此我们将全部内容用文字表达的方式展现给更多的读者。虽然你们无法听到现场的笑声和掌声,但你们仍然有机会分享他们的智慧和风采。   书可以开阔人们的眼界,书能打开人们的心扉,书会将人们带进陌生的世界,让你对新鲜事物感觉温暖,书还能解开你心中的谜团,帮你找到过河的工具,指导你航行的方向。   当你拥有了完全独立思考的能力时,当你能为自己的生活做主时,这个社会才会真正的属于你。

精彩书摘

阅读不能改变世界,但能丰富人生     人们在年少的时候似乎都曾经有过雄心壮志,希望通过读书增加知识、改变世界。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多数人惆怅地发现:阅读改变不了世界,但可以丰富自己。对于20世纪50年代出生的人来说,人生可能是有缺憾的;但幸运的是,现在我们有机会通过阅读丰富自己的人生,在自己有限的范围内为社会做一些工作。   我的阅读从思想层次上来讲,可以分为“盲从”“迷惘”“探索”这三个阶段。   我小学的时候因为作文不好,被母亲和老师逼着读书。因那个年代的儿童作品比较缺乏,所以我主要读古典名著《牡丹亭》《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和《儒林外史》等,当时对书的主旨并不太懂,只是为了写好作文,这和读《趣味数学》《十万个为什么》等一样,属于阅读最初的“盲从”阶段。   在我初中以后,“文化大革命”就开始了,当时几乎没有书可读,只有《地道战》《地雷战》等电影可以观看,再就是关于“马列”的几本书,如《哥达纲领批判》《反杜林论》等。1973年以后,国内开放了一个内部书店,开始对高级管理人员发放阅读证,同时也恢复了一些境内外的图书交流活动。当时恰逢我们思想饥渴了很长时间,所以从1973年到1983年的十年期间我们疯狂地读了很多书,包括18世纪欧美的世界名人名著,如大仲马、小仲马、雨果、狄更斯等人的作品。这段时间也开放了一些苏联作品,有第一代作家,比如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阿?托尔斯泰的《一九一八年》等;第二代就是高尔基的《大学》、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第三代如柯切托夫的《州委书记》等,《州委书记》实际上带有对当时社会的些许不满,书中对社会主义制度持怀疑态度;第四代是《人与兽》《带星星的火车票》等,这些书的作者对社会主义制度提出了一些个人看法。   那时“四人帮”还没有倒台,在苏联第三代、第四代作家的作品中,作者提出的一些问题与中国“文化大革命”期间出现的问题是相似的,因此我们特别喜欢看这类作品,这也会引发我们的思索,在迷惘中开始思索。   我读书的最后一个阶段是“探索”。探索的过程就是对阅读内容进行科学化的过程,这是一个发展过程。这时候大多数人读书像吃书一样,很多书恨不得能抄8本、10本。我第一次看《笑傲江湖》就是手抄本的,因为那时什么书都没得看,所以都是在暗地里“偷偷摸摸”进行的。在我当兵时,部队晚上到时间就会熄灯,我是打着手电筒在被窝里抄书的,夏天躲在被子里看书很难受,但兴味十足。后来我被调到司令部当参谋,有了自己的小房间,读书的兴趣也发生了很大的转移,开始越来越多地集中到军事方面。那时候开放的只有“一战”和“二战”方面的书籍,第二次世界大战主要是有关巴顿将军、艾森豪威尔等人的书籍。我几乎把“二战”时期各个战场的战史都读了一遍,其中有日本人、苏联人、英国人、美国人写的书,也包括几大战役的案例,比如列宁格勒保卫战、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等。   邓小平先生提出改革开放时,我们这一代人突然发现自己跟不上时代了,论经济,我们不懂经济。在此之前,大家关心的都是政治问题;改革开放以后,大家开始更多地关心经济问题了。   1985年,我们开始和挪威谈合作项目。当时很多术语我们都不懂,对于知识的需求处于一种非常饥渴的状态,一天读好几本书,然后立即上“战场”,跟外国人谈判,讨论银行贷款。在这个阶段作为改革初期的企业管理者基本上是拿到什么学什么,用到什么学什么。所以我1984年学会计、财务,1990年学金融、证券,企业上市以后开始学发债。   1992年,国家出台了股份制改造政策。作为企业管理者,我开始关注股份制应该怎么做、怎么办,之后又关注金融、上市问题,当时跟华润合作成立华润置地(北京),这是中国第一家在境外上市的房地产公司。   我个人比较喜欢武侠小说。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一批武侠小说被引进大陆,金庸、古龙的书我都是成套成套地看。我觉得武侠小说中所蕴含的劫富济贫、主持正义的精神非常重要。尤其是主持正义,它涉及良心、意志问题,所有的武侠小说都是主人公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百折不挠地争取成功,也许有的人最后成功了,有的人没有成功,但他们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是一般人做不到的。几乎所有武侠小说都会坚持“不可为而为”,之后把所有的武术招数从心中抹掉,变成了无招胜有招,这和企业管理及我们在整个社会中生存是一样的道理。我们可能在学了很多东西后发现:把这些东西套在某一件事上效果并不好,但通过学习使无招胜有招,就有可能随时应对复杂的动荡局面。   与时俱进地阅读《毛泽东选集》   现在的年轻人可能没读过《毛泽东选集》,我们年轻的时候对“毛主席语录”绝对是倒背如流,比如“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就最讲认真”“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当时我们学“毛主席语录”,觉得日常的那些语录几乎没用,最有用的、对我们影响最大的是那些关于“社会各阶级分析”的语录。阶级斗争观念把人分成三六九等,到部队,第一先问你是什么出身,如果是地主,那就没戏了。最有哲学道理的是“实践论和矛盾论”,这属于方法论和认识论上的内容。剩下的是对局势的分析,比如《论持久战》,它是对一个阶段的形势分析,过了那个阶段就没有用了。而《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它属于认识论的范畴,当时的《反杜林论》也属于认识论,是教你如何去认识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如何进行分析。我觉得这个有些用途,而针对时局的东西不敢说“过时”了,但也差不多。用与时俱进的标准来看,有些东西只在特定时间内有用,到现在应该淘汰了。当时我们对《毛泽东选集》是无限崇拜,最后造成的结果是绝对盲从。“文化大革命”后期出现了一些怀疑,比如“毛主席说这些到底对不对?”“是不是明天就会进入共产主义,解放全世界2/3的受苦人民?”等等,尤其是在那时,我们发现其他国家都比我们富,我们最穷。现在可以看看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当时毛泽东就在《论十大关系》里提出了“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关系”。   读书的诀窍是养成阅读的习惯   1984-1985年上夜校的时候,一个老师跟我说:一个人一天最少要阅读3万字。当时我觉得3万字没什么,所以我就定了一个目标:6万字。这些年我都坚持每天不少于6万字的阅读量。可能很多人觉得每天读6万字很多、很难,有的人说很长时间都没有读完一本书。阅读的诀窍在于要将读书假定为一种训练,熟能生巧之后,一天看6万字并不困难。坚持下来,你就会发现这并不是一件非常难的事,在很短的时间内看完书,慢慢把速度提高。我每天晚上都坚持读书一小时以上,一分钟看两页书。如果不是涉及经济方面比较难懂的那些书,一分钟阅读两页没有问题,速记员一分钟可打400~600字,阅读的速度要比速记快,大概能看800~1000字。如果阅读时间长了,每天读6万字没有太大问题,但这样说并不是保证每天看这么多,而是平均起来可以达到这么多。   列宁读书的方法对我们今天的阅读也很有启发。列宁一天要看8本书,每一本书并不需要从头到尾阅读,而且看一段时间要换一换,这是他的学习方法之一。我认为我们读书的时候,如果看一本书看不下去,也不妨换一本,以后再去看时,可能就会搞明白。   有效分配时间,提高效率   其实我在微博上待的时间并不长,只是时间分配比较有效。当兵的时候,我养成了把每一个工作单元进行计划的习惯,比如说早起穿衣服,1分20秒要把衣服穿好,洗脸刷牙加起来不能超过3分钟,然后集合,加起来不超过5分钟,每一个流程是计算出来的。这样,我就会知道早上要用多长时间从洗手间里出来,同样,如果把所有的东西按工作单元计时,我就能知道自己每天可以腾出多少时间来读书。   我现在主要在机场、路上和睡觉前这些时间段读书,另外在听新闻时阅读量最大。关于微博,我可能会在看电视剧时更新几百条微博,因为电视剧每隔45分钟插播一段广告,在这个时间里可以发5条微博,这和看电视一样,所以广告时间就是我的微博时间。过去说时间像海绵里的水是挤出来的,现在也一样,只是大家不珍惜,所以觉得没时间,如果充分把零碎、破碎的时间利用起来,这就足够了。   读书的收获与实践的收获相结合   对于初入社会、刚工作一两年的人,我认为可以多看伟人写的书。不一定要看成功的伟人的,也可以看一些失败的伟人的。伟人的书不一定是回忆录,比如说后来当了美国总统的艾森豪威尔提出要建设“高速公路”,这是因为艾森豪威尔在欧洲作战时发现,“二战”时的欧洲公路网体系对他作战很有作用。他当总统时正好要拉动经济,就举国建设高速公路。艾森豪威尔任职期间的高速公路建设对美国后期甚至现在经济的高速发展都起着作用。看这些伟人的书是为了学习他们当时处理问题的办法。又比如说丘吉尔,虽然打赢了“二战”,但后来马上被选民在选举中抛弃了。看伟人的书对你在艰苦的环境中如何创业会有影响。   我觉得读书的收获和实践的收获两者要结合起来。我在部队当参谋时,很认真地要求下面的连队如实上报实力,枪炮多少,带着多少弹药,错一点都不行。我最紧张的是发洪水,我们负责水库,一方面要打夯堆土袋,防止洪水漫堤;另一方面则要准备炸药,不行就给炸了。那时候必须实事求是,不能有任何弄虚作假。这么多年来,我坚持说真实的东西,你们认为的“大炮”在我看来就是我说了一些真话,而非“大炮”。   责任与危机   有时候,我们都很发愁,发愁不是坏事,我认为这恰恰体现了一种责任感。现在实行的独生子女政策对几代人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导致孩子在家庭中没有竞争,之所以有很多年轻人自杀,最主要的原因是缺少责任感。家庭中要是有三个孩子时,上面有姐姐,下面有弟弟,中间者就得照顾弟弟、帮助姐姐,这就是责任。我们常常说现在一天要赚多少钱,这与责任感有关系。虽然我们现在的官不大,但责任重大,因为管着几百亿元的资产,面对的是股民、员工、管理者,如果做不好,资产会出现问题。就是责任让我们把压力和担子主动搁在自己肩上。   最近常常有人问我对未来中国经济怎么看,会不会有房地产泡沫,会不会有危机出现。我认为通常改革都是在危机时刻出现的,如果日子过得很好没人需要改,家庭重组也一样,不到矛盾冲突时不会重组,所以在危机情况下一定会出现第二次改革的动力和动机。   读书与教育   我比较惭愧,父亲当得不怎么好,我的女儿基本上是夫人在管。我们家的孩子从幼儿园开始住校,这样培养她的独立生活能力,我关心得不太多。家长对孩子的身教重于言传,我们的一言一行,其实对孩子的影响极大。如果我家里摆了那么多书,她一定会知道父母是爱看书的,她自己也就会翻那些东西,慢慢养成读书习惯。我经常带她去书店,买什么都行。那里的环境很好,并且会让她养成一种好习惯,即对获取知识的任何一种方式都会感兴趣。我觉得现在的父母最重要的是平常别老想着去管孩子,只在孩子需要的时候在背后默默支持他们就行了。   读书,知识留给自己了,但书留给大家了,所以我在集团公司建了一个图书馆,在地产公司也建了一个图书馆。我跟人说,书不要烂在家里,要放进图书馆里,我也希望所有人能把自己读过的书捐献出来,提供给其他人共同阅读,创造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和平台,让更多的人获得更多的知识。   ……

下载

由于知识产权的原因,本站不再提供任何无授权的电子书下载,怕关小黑屋啊,望小伙伴们见谅!

某某书屋的站长被关小黑屋了,相关链接:站长和自媒体人是时候重视知识版权了

既来之则是有缘人,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总结了《20个亲测有效的免费电子书下载网站,助你找到99%的电子书》,且看且珍惜。

若有一定经济基础,不管大家从哪里下载的电子书请大家试读满意后购买正品,尊重作者劳动,支持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