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野火集
作 者: |
龙应台 |
出版社: |
文汇出版社 |
出版年: |
2005-8 |
页数: |
252 |
定价: |
25.00元 |
ISBN: |
9787806767245 |
标 签: |
龙应台 杂文 台湾 社会 思想 野火集 民主 文化 |
豆瓣评分: |
8.8
|
作者简介
龙应台,1952年生于台湾,华人世界率性犀利的一支笔,1984年开始写《野火集》抨击时弊,21天内再版24次,对台湾、大陆乃至整个华语世界发生深远的影响,至今不衰。 34岁做母亲,自称从此开始上“人生课”,且至今未毕业。龙应台“人生三书”《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目送》,是这堂“人生课”中的三本“作业”。
内容简介
历史从来没有终结这回事,它有体温,有呼吸……从“1984”开始,龙应台以一篇《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点燃“野火”,接着,《生了梅毒的母亲》、《幼稚园大学》、《奥威尔的台湾?》等一篇篇炽烈文字便以燎原之势,迅速波及台湾、香港、大陆乃至整个华人世界,形成余光中所说的“龙卷风”。“野火”所烧的,“不但是戒严体制下各种管制的办法和心态,更是每个人在具体生活中对自己的无能”。30年来,《野火集》历久弥新,已成华人世界人人捧读的经典。 是“只打苍蝇,不打老虎”吗?龙应台说,写了《野火集》的代价大概是:这一辈子不会有人请我“学而优则仕”出来作官了。1980年代“野火”出版之后,正在哺乳1岁婴儿的龙应台公开演讲——我们这一代人所做的种种努力,也不过是寄望我们的下一代将有“免于恐惧的自由”。 《野火集》三十周年纪念版,在原“二十周年纪念版”基础上,新增加一辑“野火在大陆”。全书收录初版《野火集》21篇文章和《野火集外集》6篇文章,以及龙应台的3篇回顾与省思的序文,还有余光中、柏杨、林达、余秋雨、龚鹏程、马家辉、杨照等人的评论文章。新增内容,包括龙应台2010年以来在大陆的两次公开演讲完整稿、三篇思想“对话”和一篇“官员龙应台”特写。
编辑推荐
《野火集》“三十周年纪念版”,比“二十周年纪念版”增加6万字内容,包括广受关注的北大演讲“中国梦”完整实录等。同时新增20幅图片,再现“野火集”初次发表时的影像资料等。此外,龙应台新序《历史的眼神》回顾30年来历史的“呼吸”和“体温”。 《野火集》已是一个时代的共同符号。从“1984”开始,龙应台和她的“野火”与华人社会一路同行,成为30年来华人世界影响最广泛、最深远的经典之作。 “野火集”针砭时弊、挑战体制威权,烧灼国人痼疾,呼唤久遭异化的公民意识与反省精神,炽烈、畅快、锋利,字字可见赤子之心,篇篇皆有千钧之力。《野火集》所唤起的情感共鸣,不仅震撼当时,至今依然振聋发聩。海报:
精彩书摘
历史的眼神 1 “野火”的第一篇《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写于一九八 四年。 一九八四年的台湾,美术馆还可能因为害怕被指控为“亲共”而将艺术家的作品径自涂改;绕着弯批评时政的作者随时担心被有关单位请去“喝茶”;人民申请成立社团往往没有法律途径而即使许可也会被百般刁难。表面上也许是食品的造假、环境的污染、个别警察的霸凌,或是一个单纯的司法判决不公,但是往深层挖下去,却都和集权有关。因为集权,所以资讯不完整,所以程序不透明,所以结论可以操纵,所以掌权者可以滥权而人民无力挑战。 集权,其实是有明确特征的。街上穿着制服的人用什么态度对不穿制服的人说话;办一件简单的事情要跑多少个机关盖多少个官印;书店里买得到和买不到的是些什么样的书;最宏大的广场上竖起的是什么类的纪念碑、什么人的铜像;新闻主播用什么样的语调和用词描述什么样的事件;灾难发生时,人们看见的是英明的救灾领导还是哀苦无告的灾民…… 但是,更多,是看不见听不到的。黑牢里逐渐腐烂的垂着头的人形,看不见。缠讼中折断了青春的人想说的话,听不见。临刑的人在粗糙草纸上写下的字,读不到。假奶粉假酒假食品和环境中种种灾难背后锁在档案柜里的公文和批示,拿不到。 风在吹,云在走,人在思想,博弈在拉锯,前进和后退在迂回交错,价值在惊奇翻转。于历史长河的大脚本中,台湾三十年这个篇章,埋着太多深沉的细节。三十年中,台湾的执政党和在野党已经换了几回;有的政治犯竟做了领袖,有的领袖竟进了牢房。庄严的变成嘲讽,琐碎的突然伟大,真诚可能叫做懦弱,虚伪可能叫做务实。每一个文本中简单的细节,都需要十倍的注脚。 2 二〇一四年,曾经负责思想管控和政府宣传的机构——新闻局,已经解散,纳入了“文化部”,卸下从前审查和管制的任务,成为文化的扶植者。三十年前写“野火”的作者成为公务员,从早到晚开无数的会议,把从前的法令一则一则盘点,一个一个废除,一条一条修改。譬如“电影法”,规定每一部电影都必须在事先取得政府的映演许可,不给许可,就不能上映。修法会议中修到“关键”的第二十六条,令我在会议进行中不禁微笑: 第二十六条电影片不得有下列情形之一: 一,损害国家利益或民族尊严。 二,违背国家政策或政府法令。 三,煽惑他人犯罪或违背法令。 …… 六,提倡无稽邪说或淆乱视听。 七,污蔑古圣先贤或歪曲史实。 这部“电影法”源自民国十九年制定的“电影检查法”,修修补补辗转到今天,仍是一部控制的工具,总共五十八条。二〇一四年,我们把它删减成二十四条。 处理“电影法”让我在会议中发笑,处理人权历史却让我潸然。五十年代的台湾,很多人因为“左倾”而被枪毙。“文化部”从南到北密集地为幸存的当事人和受难者的家属做口述历史,同时从散置各“情治”和“国防”部门的尘封的档案里耙梳,寻找被封锁、被遗忘多年的日记和遗书。阿里山邹族的青年高一生在一九五四年被枪毙。六十年后,这一纸从没被日光照到的遗书突然摊开在我眼前: 我所思念的春芳: 得知你安好,感到万分欣慰。 “不管多少黄金、白银和宝玉,也不如宝贝儿女珍贵!” 还记得这首歌吗?只要有家和土地就好,因为有很多优秀的儿女。 物品没收也无妨,我的冤罪,以后会昭明。 缝纫机被没收之前,很想穿着你亲身缝制的衣物, 白色的衬裤,短裤式有裤带,底下像西裤。 缝制一块四尺见方白色包袱巾。 在田地、在山中,我的魂魄,随时随地陪伴着。 水田不要卖! 高一生 一封一封家属从未收到的遗书,我们在六十年后一封一封鞠躬奉还。 3 天黑时,推着自行车离开办公室。垃圾车的音乐响着,从远处渐行渐近,然后卡车在我面前停住。夜色灯火中,家家户户的人从深巷涌出,手里拎着大大小小的垃圾袋,边寒暄边走向垃圾车,井然有序。每天晚上准七点,全城数百万的市民同时走到巷口处理垃圾——全城几乎没有垃圾桶,而地上没有过夜的垃圾。外国人来到台北,“观光”节目之一就是晚上七点到街头巷口去看台北人丢垃圾,看得目瞪口呆,说,“怎么可能?” 我真的觉得,历史从来没有终结这回事。它有体温,有呼吸,它微微的叹息和欲呼唤的眼神,只要你看,就在那里,如此的清晰啊。 二〇一四年二月二十八日台北 ◎龙应台语录 《野火集》是火。《大江大海》是水。每个社会都有它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发展阶段衍生不同的痛苦。有些阶段,需要火的炽热和烧痛,才能觉醒;有些阶段,需要的却是水的清澈和温柔,才能疗愈一个隐忍不言的伤口。 对大陆的八〇后、九〇后,我想说,追求个人的欢乐很好,最壮烈的革命、最伟大的理想,不就是为了让最普通的人得到最寻常的欢乐吗?但是任何一个欢乐派对结束后,总得有几个不醉的人把朋友一个一个送回家。开车的人,决定方向,总得清醒。社会永远需要清醒的人。 ——《追求自由和尊严的路上,过程就是目的》 今天晚上,站在这里说话,我心里怀着深深的恐惧,害怕今晚的言词带来什么“后果”。我的梦想是:希望中国人的下一代,可以在任何一个晚上,站在任何一个地方,说出心里想说的话而心中没有任何恐惧。我们这一代人所做的种种努力,也不过是寄望我们的下一代将有“免于恐惧的自由”。 ——《我的台湾意识》 三十年中,台湾的执政党和在野党已经换了几回;有的政治犯竟做了领袖,有的领袖竟进了牢房。庄严的变成嘲讽,琐碎的突然伟大,真诚可能叫做懦弱,虚伪可能叫做务实。每一个文本中简单的细节,都需要十倍的注脚。 ——《历史的眼神》 回想台湾自八〇年代走过的路,我觉得不是民主错了,而是知识分子,包括我自己,对于民主的认知理解太浪漫太简单,有一种期待错置。我们都把民主当成一个现成的果实,以为摘下来就能尝到甜美,没想到是酸的。我们应该在更早的时候,就认识到民主是一个过程,一个不断摔跤再站起来的过程。 ——《民主和爱一样,就在屎尿中》 八〇年代,我从台北走到北京,再从莫斯科走到东柏林的大街上,秋色萧萧,已是年代末了。…… 那是一个最坏也最好的时代、最黑暗也最光明的时代。因为黑暗,所以人们充满了追求光明的力气和反抗黑暗的激情,而且黑白分明,奋斗的目标多么明确。力气、激情、目标明确——八〇年代是理想主义风起云涌的时代。只有在得到“光明”之后,在“光明”中面对个人自我的黑暗,发现那黑暗更深不可测,我们才进入了疑虑不安的九〇年代,世纪之末。 个人,当他是反对者的时候,他不被捕杀就是圣洁的英雄。当他不再是反对者,严酷的测验就来了:他是否能抵挡权力腐化,他是否能承担责任,他是否能容忍异己。许多事实表明:那打破了专制的英雄们竟是无数个专制的个人。个人,才是黑暗的真正来源。 ——《八〇年代这样走过》 你怎么能够不生气呢?你怎么还有良心躲在角落里做“沉默的大多数”?你以为你是好人,但是就因为你不生气、你忍耐、你退让,所以摊贩把你的家搞得像个破落大杂院,所以台北的交通一团乌烟瘴气,所以淡水河是条烂肠子;就是因为你不讲话、不骂人、不表示意见,所以你疼爱的娃娃每天吃着、喝着、呼吸着化学毒素,你还在梦想他大学毕业的那一天!你忘了,几年前在南部有许多孕妇,怀胎九月中,她们也闭着眼梦想孩子长大的那一天,却没想到吃了滴滴纯净的色拉油,孩子生下来是瞎的、黑的! ——《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 但是我爱台湾,无可救药地爱着这片我痛恨的土地,因为我生在这里,因为我的父母兄弟、我的朋友同事、学校里每天为我倒杯热茶的工友、市场里老是塞给我两把青葱的女人——他们,还有他们一代一代的子女,都还要在这个受尽破坏的小岛上生长、生活。可是,我是一个渴望尊严的“人”;我拒绝忍气吞声地活在机车、工厂的废气里,摊贩、市场的污秽中,我拒绝活在一个警察不执法、官吏不做事的野蛮的社会里;我拒绝活在一个野蛮的国家里。 ——《生气,没有用吗?》 当所谓“法制”已经成为一个巨大的、僵硬的方格子,把每一个血肉做成的“人”锁在一方方小格子里的时候,这个法是不是违背了当初之所以有它的本意?当一个警察要老百姓让恶人打伤了再去报案的时候,人是不是已经“文明”得糊涂,忘了“文明”究竟是为了什么? ——《难局》 令我忧心不已的是,这些“不敢”、“泪眼汪汪”、“没有意见”、“不知道”的大学生,出了学校之后,会成为什么样的公民?什么样的社会中坚?他能明辨是非吗?他敢“生气”吗?他会为自己争取权利吗?他知道什么叫社会良知、道德勇气吗? ——《幼稚园大学》 在民智大开、教育普及的今日台湾,封锁消息、控制言论的做法不但达不到安定稳定的目的,而且正收到恶劣的反效果。 《新闻周刊》把台湾比作奥威尔的警察统治世界就显得过分。但是过分归过分,有许多事实是我们所无法否认的。与其作情绪上的反应,不如利用这个“清脆的耳光”来作一番冷静的自省:言论控制的目的在哪里?手段是否合适?效果如何?最重要的,究竟有没有控制的必要?控制思想有什么严重的后果?合不合台湾现状与未来的需求? ——《奥威尔的台湾?》 “闹事”一文的主旨甚至不在于批评我们的学生,而在于提醒成人——像您这样的成人——不要以“安定”的大帽子因噎废食地去压制下一代革新、创新、独立思考的自然生机。 ——《容忍我的火把》 我们的上一代,受战乱和贫穷之苦,期望我们这一代温饱安定。我们这一代温饱安定了,但是受威权统治之苦,期望下一代在没有恐惧、没有控制的自由环境中成长。 ——《新的“野火”,从哪里开始?》 ……
下载
由于知识产权的原因,本站不再提供任何无授权的电子书下载,怕关小黑屋啊,望小伙伴们见谅!
某某书屋的站长被关小黑屋了,相关链接:站长和自媒体人是时候重视知识版权了
既来之则是有缘人,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总结了《20个亲测有效的免费电子书下载网站,助你找到99%的电子书》,且看且珍惜,如果真是找不到,可以加我微信帮你找找看。
若有一定经济基础,不管大家从哪里下载的电子书请大家试读满意后购买正品,尊重作者劳动,支持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