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繁荣
作 者: |
【美】埃德蒙•费尔普斯 |
出版社: |
中信出版社 |
出版年: |
2013-9 |
页数: |
392 |
定价: |
65 |
ISBN: |
9787508641669 |
标 签: |
经济 经济学 美国 诺贝尔奖 社会 经济类 中信出版社 商业 |
豆瓣评分: |
7.3
|
作者简介
埃德蒙·费尔普斯 200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就业与增长理论奠基人,现代宏观经济学缔造者和影响经济学进程的重要人物之一,2014年度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费尔普斯教授*重要的贡献在于经济增长理论,继罗伯特·索洛之后,他对经济增长的动态*优化路径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著名的“经济增长黄金律”,从而正式确立了经济增长理论。 费尔普斯对中国经济并不陌生,他曾多次访华,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有广泛的了解。2014年9月,鉴于他对创业教育的支持和其创新理论的重要影响,被授予中国政府“友谊奖”。在“2005诺贝尔奖获得者北京论坛”上,他通过模型分析得出结论称:“中国目前的发展模式,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是合理的,但也是复杂的。”费尔普斯的理论在20世纪首先被运用在美国和西方其他一些发达国家的经济政策制定中。在今天全新的全球经济背景下,费尔普斯的经济理论也会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尤其对于今天的中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因为我们也必须应对失业率、通货膨胀和提高投资效率等问题。 费尔普斯认为,中国的机制促进了公众创造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这种机制让绝大多数人参与进来,并促进了社会全面发展。观察表明,中国公众正从事越来越有趣味和具有挑战性及高回报率的工作。参与解决或挖掘新问题的人越多,或其参与程度越高,经济发展的水平就越高。中国的情况符合这一点,由此得出关于中国经济发展前景的肯定推断。他认为,要继续保持生产率和工资水平的快速增长,就必须加速自主创新,因为不再能指望西方国家代替自己完成创新任务。此外,如果中国经济要完成从中等收入向领先水平的转轨,也必须找到焕发必要的经济活力的手段。
内容简介
经济如何增长?经济繁荣又来自何处?繁荣的源泉在今天为什么受到威胁? 在《大繁荣》中,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埃德蒙·费尔普斯根据毕生的思考对此提出了革命性的观点。为什么经济繁荣能于19世纪20年代和20世纪60年代在某些国家爆发?它不但创造了规模空前的物质财富,还开辟了*未有的人类生活:越来越多的人从事有意义的职业、有机会追求自我实现和个人成长。 费尔普斯指出,这种兴盛的源泉是现代价值观,例如,参与创造、探索和迎接挑战的愿望。现代价值观点燃了实现广泛的自主创新所必需的草根经济活力。大多数创新并不是亨利·福特类型的孤独的梦想家所带来的,而是由千百万普通人共同推动的,他们有自由的权利去构思、开发和推广新产品与新工艺,或对现状进行改进。正是这种大众参与的创新带来了大众的繁荣兴盛,即物质条件的改善加上广义的“美好生活”。 作为中国经济问题研究专家,创业创新教育的见证者、参与者,费尔普斯认为,中国将开启从贸易商向创新者、从商业经济向现代经济的转型之旅,初步行动可能会很快展开。这一转型可能要经历一两代人的时间,但他认为没有什么必然理由能阻止中国完成这个旅程。 《大繁荣》是一本兼具现实意义和思想深度的作品,关心经济增长源泉和社会发展未来的读者都将从中获得启发。
编辑推荐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埃德蒙·费尔普斯作品 经济学家林毅夫 钱颖一 巴曙松倾情推荐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如果包含《大繁荣》一书的内容,可以成为一部更伟大的作品。 ——罗伯特·席勒(Robert J. Shiller)
前言/序言
推荐序一 关于创新的思考 现代经济增长是一个经济体中技术和产业不断创新的结果,这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并无不同。发达国家的技术和产业处于全球的前沿,创新只能来自自己的发明。发展中国家则位于世界技术和产业链的内部,创新可以依靠引进和模仿来实现,而使风险和创新的成本远低于发达国家。这种可能性如果利用得好,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速度可以数倍于发达国家,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飞速增长相当大的程度上正是依靠这种技术和产业创新的后发优势。随着经济的增长,与发达国家的技术、产业和收入差距不断缩小,我国*终也要走上和发达国家同样的创新道路。如何未雨绸缪、做好准备以迎接创新方式转变时代的到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所必须提前思考的一个重要课题。在《大繁荣》一书中,埃德蒙·费尔普斯教授深入探讨了自工业革命以后、现代经济增长出现以来,先后*世界经济增长和创新的英国和美国的创新动力源泉和激发这种动力的制度环境,提出了许多不同于当前学术界普遍接受的见解,很值得我们在思考中国未来变革问题时深思和参考。 林毅夫 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 世界银行原高级副行长、首席经济学家 推荐序二 与费尔普斯同行 《大繁荣》是费尔普斯教授大智慧的结晶。在这本书中我们读到了他*经济学的思考,读到了他的历史厚重感、哲学思辨性、社会责任心和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深刻分析。我有幸与费尔普斯教授共事三年多,与他在中国大陆、中国台湾、美国、瑞士走了很多地方,开了很多会议,留下许多美好回忆,更重要的是,与他在思想上的同行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活力和创新是本书的主题,也是这几年来我不断从费尔普斯教授口里听到的关键词。我们在一起探讨了活力与社会体制、经济制度、国家文化、全球市场之间的关系,活力与创新的概念、活力与创新的逻辑关系、活力的量化检测方法等等。根据费尔普斯教授的解释,中国处于*有活力的发展阶段,绝不亚于19世纪20年代的英国和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费尔普斯教授30岁时见证了美国的活力,他80岁时有机会见证中国的活力,于人生而言,这当然是很有意思的。 我还和费尔普斯教授一起探讨了国家中长期创新能力的定量化评价。在目前各种关于国家创新能力的排行榜上,很多小国家名列前茅,例如瑞士经常位居第一,因为很多指标是用人均数据表示的。我们在瑞士看到他们标榜本国人均诺贝尔奖世界第一。但是, 对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的量化评价,什么用总量、什么用均值、什么用比重,什么用因、什么用果,一个国家是否参与前沿科技(如航天、核能)是需要更加理性设计的。更何况这些评价指标解释不了一个国家的中长期创新能力。例如,与制度性因素和文化性因素的关系。 《大繁荣》是费尔普斯教授的力作,但是肯定不会是他*后一本书。他体壮如牛、思维敏捷,仍然承担着一个大学教师的标准工作量并游走于世界各地,观察、思考、促进着世界的大繁荣。马上我们就要庆贺他的八十岁生日,孔子说过“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没有说八十岁如何,因此我也不知道如何用中文祝福他,只好用英文干巴巴地说,Ned,happy birthday to you! 另外我还要说, 下一部力作*好还是在你生日前出版,那时,一个具有中国内涵的世界一流商学院的全体教师和学生将共同祝贺你生日快乐。当然, 也别写得太快,给我们多留一些时间。 何志毅 新华都商学院教授 原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 2013 年8 月 推荐序三 读懂美国十年经济病症 费老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享誉世界的大经济学家,邀请我这个忘年之交为他的新书《大繁荣》写序,压力很大! 我花了整整四天,躲在香港维多利亚公园旁边的酒店里,通读《大繁荣》这本经济学的鸿篇巨制,大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之感,开窍解惑,醍醐灌顶。费老把激情和理性、科学和艺术、哲学和经济学、理想和现实、历史和未来、推理和实证完美地结合在书中,没有见过经济学著作还可以这样写的,我已经好些年没有读到过这样的好书了。就像读大哲学家卢梭深奥哲学的同时获得文学艺术的享受一样,读大经济学家费尔普斯透彻经济学的同时获得妙笔生花的陶醉。 《大繁荣》是费老对美国和整个西方过去数十年经济病症的诊断书和整治方案。他以悬壶济世之心、华佗扁鹊之术,望闻问切,把脉下药。读懂了《大繁荣》,就不仅读懂了西方经济文化和经济制度,而且读懂了西方经济史;不仅读懂了资本主义,而且读懂了社会主义和社团主义。书中深刻的分析和海量的文献让我有读君一本书、胜读百本书的收获。 费老把繁荣定义为生活的兴盛,即对事业的投入、迎接挑战、自我实现和个人成长;把国家的繁荣定义为大众的兴盛,它源自民众对创新过程的普遍参与,它涉及新工艺和新产品的构思、开发与普及,是深入草根阶层的自主创新;把具有创新活力(即具有开展自主创新的欲望和能力,尤其具有激发和包容草根阶层自主创新能力)的经济称为“现代经济”,并强调现代经济并不表示目前的经济。他以理论逻辑、历史验证和数据实证阐明了现代经济能够达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货畅其流,实现美好生活,符合公平正义。而现代经济带来的一定风险和不确定性则是追求美好生活必要的成本。 他对现代资本主义、社团主义和社会主义三种经济发展模式在西方乃至全世界的实践进行了深入的横向比较分析、纵向历史分析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只有现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模式符合现代经济的本质要求。 30.360buyimg.com/vc/jfs/t25645/121/2294380927/124437/97f5976c/5bc86ff5N8a74a561 />
精彩书摘
前 言 第一眼看到拉斯韦加斯时,我就意识到从没有人把它的样子画出来过。 ——戴维·霍克尼,画家、摄影家 19世纪到底发生了什么,导致某些国家的民众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实现工资的大幅提高、市场就业岗位的大量增加,以及工作满意度的普遍提升?又是什么原因导致这其中的许多国家在20世纪远离了上述美好的场景?从目前来看,似乎所有国家都在与之告别。本书的目的就是探究这一罕见的繁荣是如何获得,又是如何失去的。 我试图在本书中展现一个看待国家繁荣的新视角。繁荣的核心是生活的兴盛:对事业的投入、迎接挑战、自我实现和个人成长。获得收入可以带来兴盛,但收入本身不属于生活的兴盛。人生的兴盛来自新体验:新环境、新问题、新观察以及从中激发出来并分享给他人的新创意。与之类似,国家层面的繁荣(大众的兴盛)源自民众对创新过程的普遍参与。它涉及新工艺和新产品的构思、开发与普及,是深入草根阶层的自主创新。由于错误的理解或其他目标的干扰,这种创新活力可能被制度约束或削弱,而单靠制度是不能创造活力的。大范围的创新活力只能由正确的价值观激发,并且不能被其他价值观冲淡。 一个民族的繁荣取决于创新活动的广度和深度,认识到这一点具有重要意义。那些不理解繁荣来自何方的国家,所采取的行动可能会严重打击它们的创新活力。从现有的资料来看,今天的美国取得的创新率和工作满意度已远不能与20世纪70年代之前的水平相比。社会成员有权利使其繁荣前景(约翰·罗尔斯称其为“自我实现”)免遭践踏。在20 世纪,各国政府试图让失业者重新找到工作, 以重现繁荣。如今的任务更为艰巨:让那些有工作的人重新找回繁荣。为此需要采取的立法和监管行动与刺激供给或需求无关,要采取正确的行动,需要正确理解经济活力所依赖的机制和精神。这当然是各国政府有能力做到的,有的国家从两个世纪之前就开始为促进创新铺平道路。以上就是我在酝酿本书时涌现的想法,我相信唯一的问题在于人们还远未认识到而已。 后来我开始意识到另一类问题:对现代价值观和现代生活的抗拒。支持经济繁荣的价值观与妨碍和贬低繁荣的价值观相互对立。过去的繁荣为此付出了高昂的通行费。我考虑的问题是:*美好的生活应该是什么样的生活,随之应该有什么样的社会和经济。目前,美国出现了一些实现传统目标的呼吁,如加强社会保障、促进社会和谐以及为国家利益启动公共工程,这些对欧洲国家来说再熟悉不过。有的价值观曾引导许多欧洲国家通过“社团主义的视角” 用传统的中世纪的观点看待国家的作用。今天也有人呼吁要更加重视社区和家庭的价值。相反,很少有人意识到现代生活及其带来的繁荣是多么可贵。美国人和欧洲人已不再熟悉大众的繁荣的感觉。在一个世纪前有过辉煌社会的国家,如“咆哮的二十年代”的法国,或者20 世纪60 年代早期的美国,都已经丢失了广泛的繁荣的鲜活记忆。一个国家的创新过程,包括那些乱七八糟的创作、疯狂的发展和创新未能成功时的无奈终结,在今天越来越多地被视为痛苦,只有那些暴发户式的物质主义社会为了增加国民收入和国家实力才愿意承受,西方国家的当代人已不再接受。人们不再把创新过程理解为生活的兴盛发达,即变革、挑战以及对原创、发现和不落俗套的毕生追求。 本书是我对这些现象的回应:我要高度赞美大众的兴盛是现代社会宝贵的人文主义财富,呼吁重树失去的精神,呼吁大家不要放弃激发现代社会普遍繁荣的现代价值观。 首先我将回顾西方国家的繁荣历程:经济繁荣出现在哪里,如何实现,又如何在不同程度上被一个接一个的国家遗失。我们对于现状的理解,有很多来自对过往碎片的拼接。此外,我还会对目前的情况进行跨国分析。 历史叙述的核心是19世纪爆发的经济繁荣,它点燃了人们的想象力,改造了工作与生活。英国和美国首先出现这样广泛的兴盛景象,人们的工作投入和挑战性大大增强,然后是德国和法国。女性的逐步解放以及美国*终废除奴隶制,进一步扩大了兴盛的群体范围。新工艺和新产品的发明是这种兴盛活动的一部分,并成为同期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然而进入20世纪后,兴盛的范围逐渐缩小,增长相应减速。 在这一历史叙述中,繁荣的历史进程从19世纪20年代的英国到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是广泛出现的自主创新的结果:从国民经济中原创的本土创意所发展出来的新工艺和新产品。这些*国家以某种方式形成了创新活力,即开展自主创新的欲望和能力,我称之为“现代经济”,其他国家通过紧跟这些现代经济的发展而获益。此观点不同于阿瑟·斯庇索夫和约瑟夫·熊彼特的经典理论,他们认为是科学家和航海家的发现带来了创新机会,然后被企业家们竞相实现。而我认为现代经济体不同于老式的商业经济体,它是阳光下的新事物。 对现代经济的理解必须从现代观念开始:原生创意来自人们的创造性,依赖每个人所具有的与众不同的知识、信息和想象。现代经济由整个商业人群的新创意推动,大多数人都默默无闻,包括策划者、企业家、金融家、销售员以及敢于尝鲜的终端客户等。
下载
由于知识产权的原因,本站不再提供任何无授权的电子书下载,怕关小黑屋啊,望小伙伴们见谅!
某某书屋的站长被关小黑屋了,相关链接:站长和自媒体人是时候重视知识版权了
既来之则是有缘人,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总结了《20个亲测有效的免费电子书下载网站,助你找到99%的电子书》,且看且珍惜,如果真是找不到,可以加我微信帮你找找看。
若有一定经济基础,不管大家从哪里下载的电子书请大家试读满意后购买正品,尊重作者劳动,支持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