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边栏壁纸
  • 累计撰写 2,058 篇文章
  • 累计创建 73 个标签
  • 累计收到 20 条评论

目 录CONTENT

文章目录

哈佛幸福课 [美]丹尼尔·吉尔伯特 PDF电子书高清下载

大猿本猿
2021-05-01 / 567 阅读 / 0 字
 图片 哈佛幸福课

哈佛幸福课

作 者:

[美]丹尼尔·吉尔伯特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出版年:

2011-11

页数:

257

定价:

39.00元

ISBN:

9787508630618

标 签:

心理学     哈佛幸福课     自我完善     心理     成长     心理/灵修     生活     积极心理学     

豆瓣评分:
7.5

作者简介

丹尼尔�6�1吉尔伯特(Daniel Gilbert) 丹尼尔�6�1吉尔伯特是社会心理学家,在哈佛大学他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幸福教授”。他领导着一个研究人类幸福本质的“社会认知与情感实验室”。丹尼尔�6�1吉尔伯特提出了“预测偏差理论”,被认为是世界上幸福研究领域的颇具影响力的研究者之一,他的教研工作曾为他赢得众多奖项,其中包括由美国心理协会颁发的“青年心理学家杰出贡献奖”。2002年,丹尼尔�6�1吉尔伯特成为《个性与心理学杂志》评选出的“当代50位具有影响力的社会心理学家”之一;2003年,他的研究论文被《心理学探究》杂志评选为社会心理学领域的“4部现代经典著作”之一。此外,他的研究成果经常被刊登在《纽约时报》《福布斯》《金钱》《纽约客》《华尔街日报》《今日心理学》等媒体上。

内容简介

感受幸福,也许是人类*强烈或者一意孤行想要追求的一种生活。 大多数人认为,只要努力学习、工作、积累财富、经营婚姻、养育子女、健康饮食,我们就能拥有幸福的未来。我们为了“未来的自己”能够在1秒钟、1分钟、1天或者10年之后享受从“现在的自己”这里继承下来的世界,而约束“现在的自己”做出牺牲。然而,“未来的自己”也常常会忘恩负义。是我们自己出问题了吗? 有“幸福教授”之称的哈佛大学社会心理学家吉尔伯特告诉我们,人类与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类可以预见未来,因此,人类也就有了区别于其他所有动物的幸福感。但是,人类对未来自己的情感预期,往往和实际有很大的“预测偏差”。 《哈佛幸福课》中列举了大量怪诞的实验,引用了大量的心理学和行为科学方面的研究成果,证明了这样一个事实:中奖的幸福感远没有你预期的那样强烈持久,被解雇的失落感也远没有你想象的那么痛苦万分。我们都有一个与生俱来的“幸福基础值”,生活中的成就与挫折,往往只是短暂地改变我们的幸福水平。很快地,我们就会回归自己的“幸福基础值”。因此,作者认为,现代社会中,人们拥有自主的选择权,我们的幸福掌握在自己手中,所以人们应当“智慧地购买”幸福,提升自己的“幸福基础值”。《哈佛幸福课》是一本讲述幸福科学知识的书,它能带你穿透幸福的本质,发掘背后的原因。这些科学道理解释了人类大脑是如何想象未来、如何预测自己会满意哪种结果,以及这样的预测准确性如何。作者站在人类思想巨人的肩膀上,为我们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对“未来的自己”的情感和精神世界的了解如此浅薄。

编辑推荐

《哈佛幸福课》作者丹尼尔·吉尔伯特在哈佛大学有“幸福教授”之称。本书曾荣获英国皇家学会科普类书籍奖。连续23周入选《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

前言/序言

科学地解读幸福 一个忘恩负义的孩子比毒蛇的牙齿更让人痛彻心扉。—莎士比亚,《李尔王》 假设你刚刚得知自己的生命只剩下*后10分钟了,你会做什么?你会不会冲到楼上,点燃一支从福特总统执政时期就一直珍藏在装袜子的抽屉里的万宝路香烟?你会不会气定神闲地走进老板的办公室,向他细数他的种种人格缺陷?你会不会开车到新购物广场旁边的牛排店,点一份五分熟的带骨牛排,而毫不在乎五分熟的牛排里含有对身体非常有害的胆固醇?当然,你到底会干什么是很难说的,但是,在人生的*后10分钟里,多数人会干一些平时不敢干的事情。 平日里大多数人都不敢干出格的事情,而有些人却对此不以为然。他们还会怂恿你像过*后10分钟那样度过生命中的每一个10分钟—这只能证明有些人将会把生命的*后10分钟用来给别人出馊主意。在期待自己的生命自然而又正常地延续下去的时候,我们的行为肯定同期待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不同。我们减少脂肪的摄入量,尽量不抽烟,在上司开了一个不怎么好笑的玩笑时尽职尽责地微笑,还会戴着浴帽坐在浴缸里一边吃杏仁饼干,一边读一本有关幸福学的书。为了将来着想,我们小心翼翼地做这些事,就像对待自己的子女一样对待自己的将来,用一天中大部分的时间来描绘一个又一个能够让自己幸福的明天。我们绝不放任自己沉湎于任何及时行乐式的享受中,而是时刻要为将来的那个自己负责任。为了能够在退休之后悠闲地打高尔夫球、安度晚年,我们每个月都会存一点儿钱;为了能够不受冠状动脉硬化和假牙之苦,我们定期慢跑和使用牙线;为了有朝一日能够把小脸儿胖嘟嘟的孙子抱在怀里享受天伦之乐,我们不得不忍受臭气熏天的尿布,还要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地讲着《帽子里的猫》这样的故事。我们甚至觉得在便利店花上1美元也是在积德行善,因为很快我们就能够享用现在我们付钱买下的奶油夹心蛋糕了。事实上,几乎不管在什么时候,无论我们想得到什么,升职、婚姻、汽车或者汉堡包,都是为了“未来的自己”能够在1秒钟、1分钟、1天或是10年之后享受从“现在的自己”这里继承下来的世界。现在,我们期待“未来的自己”在享受今天的英明决策和严格自律带来的胜利果实的时候,会感激“现在的自己”做出的牺牲。 好吧!你可千万别屏住呼吸,指望“未来的自己”知恩图报,跟我们的子女一样,“未来的自己”也常常会忘恩负义。我们累死累活地工作,希望能够把我们认为“未来的自己”会喜欢的一切留给“他们”。可是,“他们”辞去了工作,留长了头发,搬离旧金山或者搬到旧金山,还认为现在的我们简直愚蠢得可笑,居然认为“他们”会喜欢那些东西!我们不但没有得到任何赞赏和奖励,到头来,“未来的自己”居然还感谢上帝没有让一切都按照我们鼠目寸光、引人误入歧途的计划进行。甚至,在咬了一口几分钟前我们刚买下的那个奶油夹心蛋糕之后,“未来的自己”还会苦着脸抱怨我们点心买得不对。当然没有人喜欢被批评,然而,假如我们努力奋斗的事情并没有为“未来的自己”带来快乐,或者我们没有能够成功避免的事情反而给“未来的自己”带来了快乐,那么“他们”确实有充分的理由对我们投来鄙夷的目光,并质疑我们到底是怎么想的(虽然这有点儿忘恩负义)。“未来的自己”可能会承认我们的动机是好的,或勉强承认我们已经竭尽所能了,但是“他们”还是不可避免地会向心理治疗师抱怨:我们竭尽所能争取到的结果对“他们”而言还是不够好。 怎么会这样?我们不是应该很清楚明年甚至是下午的那个自己的品味、爱好、需求和渴望吗?难道我们对“未来的自己”了解得还不够,不能规划“他们”的生活吗?难道我们找不到“未来的自己”将会珍视的事业和爱人吗?难道我们买不到会让“未来的自己”喜爱许多年的沙发套吗?为什么*后这些东西都被束之高阁?为什么“未来的自己”的生活中充斥着我们认为不可或缺,而“他们”却认为让人受罪、令人尴尬或者一无是处的东西?为什么“未来的自己”会批评我们选择的恋爱对象,质疑我们谋求事业发展的策略,还要花大价钱清除我们造价不菲的文身?为什么在想到我们的时候,“未来的自己”不会感到骄傲和欣赏,反而会感到悔恨和如释重负?要是过去我们曾经在某些根本性的方面忽略了“未来的自己”,怠慢了或者虐待了“他们”,对此我们还能够理解,可是我们为“他们”奉献了所有的青春年华,“他们”怎么能够在我们终于实现了梦寐以求的目标之时感到失望呢?我们不遗余力地想要“未来的自己”避开那个地方,可是“他们”其实现在就在那里,甚至为此被喜悦冲昏了头脑,怎么会这样?“他们”出问题了吗? 或者,是我们出问题了吗? 30.360buyimg.com/vc/jfs/t24955/216/1208784159/124437/97f5976c/5b8e65bdNd4893a4a />

精彩书摘

你的未来是什么样子? 大人喜欢问小孩子愚蠢的问题,因为他们可以在小孩子给出愚蠢答案的时候笑话他们。我们经常问小孩子的一个愚蠢的问题是:“你长大了想要干什么?”小孩子常常被这个问题弄糊涂了,他们也许会担心,大人之所以会这样问,是因为他们有可能长不大,而是越长越小。他们即使*后回答了这个问题,也常常只是给出像“卖糖人”“攀树人”之类的答案。我们会为此窃笑不已,因为我们知道这些孩子成为卖糖果的或者爬树的人的概率非常小,而且概率会越来越小。之所以概率会越来越小,是因为一旦这些孩子长到自己也能提出这样愚蠢问题的年纪的时候,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就不再想成为这样的人了。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尽管对“你长大了想干什么”这个问题,答案都是错误的,但是它们是另外一个问题的正确答案,这个问题就是“你现在想干什么”。小孩子不知道自己以后想干什么,因为他们根本不懂得“以后”是什么意思。所以,他们就像老奸巨猾的政客一样,避开了别人的问题而直接回答他们能够回答的问题。当然,大人对这个问题的回答要好得多。如果你问一位30多岁的女性希望退休以后在哪里生活,她也许就会提到迈阿密、菲尼克斯以及其他一些生活安逸的地方。目前,她可能非常享受奋力打拼的都市生活,但可以想象,几十年后,她也许会更加珍惜休闲娱乐或者及时的医疗救护,而不再对艺术馆和有权有势的男人感兴趣。小孩儿只能想到事情现在的样子,而大人则能够想到事情将来的发展。在从婴儿车向轮椅迈进的历程中,我们了解了什么是“以后”。 “以后”,多么让人惊讶的想法,多么有威力的概念,多么伟大的发现!人类是如何学会在自己想象的链条中预见那些还没有发生的事情的?哪一位史前的天才第一次意识到他可以闭上眼睛任思绪飞向未来?不幸的是,即使是*伟大的想法也雁过无痕,没有留下化石供我们对它们的年代进行碳14测定,所以“以后”的自然发展史对于我们来说永远成了不解之谜。然而,古动物学家和神经解剖学家确信,人类进化史上这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应该发生在距今300万年前,而且它是突然发生的。*早的大脑出现在5亿年前,然后不紧不慢地经过了4.3亿年的进化,它才演化成*早的灵长类动物的大脑,又过了7000万年左右,才发育成了*早的猿人大脑。然后又发生了一些变化,没有人知道到底是什么样的变化,大家的猜测五花八门,有人说是因为气候变冷,有人说是因为猿人学会了食用熟食,总之,即将变成人类的这些灵长类动物的大脑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飞速发展,在200万年多一点儿的时间内脑容量增加了1倍多,从重量只有1.25磅的能人的大脑进化成了重量近3磅的智人的大脑。 现在,要是你吃许多热乳脂软糖,并让自己的体重在很短的时间内增加1倍的话,你肯定不会指望你身体的每个部位都平均增长。你的肚皮和屁股也许会是这些新增脂肪的主要生长部位,而你的手指和脚趾可能还很纤细,没有变化。同样,人类大脑容量的激增也没有一视同仁地将大脑所有部分的体积都增大1倍,要是那样的话,现代人大脑的功能就会同原始人的大脑功能一模一样,唯一的区别在于它的体积变大了。事实上,现代人大脑的某部分长大了许多倍,这个部分叫作额叶(见图1–1)。正如它的名字所暗示的那样,这个部分位于前额部位,就在眼睛的正上方。人类的祖先的前额是向后倾斜的,可是,额叶体积的增大将它撑高撑大,变成了现在这样鼓出来的、平平的样子,因此,我们的头才能戴得住帽子。而我们头形的这种改变主要是为了适应脑容量的激增。这个新的脑部器官都干了些什么,值得人类的头骨如此大费周折地扩容来迁就它的增大?这个部分到底有什么用,让大自然这样着急地让所有人都拥有一个如此大的玩意儿?额叶到底有什么了不起? 直到*近,科学家们还认为额叶其实没有多大用处,因为那些额叶受到破坏的人的生活似乎没有受到任何影响。菲尼亚斯·盖奇是拉特兰铁路公司的工头,在1848年的一个美丽的秋日,工地不幸发生了爆炸事故,一根铁棍不偏不倚地正好打到他的脸上,从左面颊进入,从头骨上方穿出,在他的颅腔内穿出了一道沟,捅掉了很大一块额叶(见图1–2)。菲尼亚斯被砸倒在地,有几分钟他完全动弹不了。然后,让所有人瞠目结舌的是,他居然站起来了,并且问有没有人肯陪他去看医生,他自己完全可以行走,不需要坐车。医生从他的伤口中清理出了一些脏东西,他的同事从铁棍上清理下来了一些脑浆。没过多久,菲尼亚斯和那根铁棍就都回到了自己的工作岗位。只是他的个性自此变得非常不讨人喜欢,这也是他至今还很有名气的重要原因。但更令人惊讶的是,除了这个变化之外,菲尼亚斯的一切都与常人无异。如果这根铁棍损坏的是大脑的另外一个部分,比如视觉皮层、布罗卡区域或者脑干,菲尼亚斯就有可能一命呜呼,或者变成盲人,或者变成哑巴,或者变成像卷心菜一样一动不动的植物人。然而,在此后的12年里,他不但活了下来,而且能看、能说、能工作,可以活蹦乱跳地到处跑。因此,神经学家得出结论:没有了额叶,人类的机能不会遭到破坏。一位神经学家在1884年写道:“自从出现了那次著名的美国铁棍事故之后,人们就知道了原来额叶的损伤不会导致生理病征的出现。” 但是,这些神经学家错了。19世纪,人们对大脑功能的认知主要来自对那些像菲尼亚斯一样不幸在事故中遭受脑损伤的人的观察。到20世纪,外科医生们摒弃了这种“靠天实验”的研究方法,进行了更加精确的科学实验。他们的研究发现,原来额叶并非无关紧要的部位,相反它很有用处

下载

由于知识产权的原因,本站不再提供任何无授权的电子书下载,怕关小黑屋啊,望小伙伴们见谅!

某某书屋的站长被关小黑屋了,相关链接:站长和自媒体人是时候重视知识版权了

既来之则是有缘人,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总结了《全网10个亲测有效的免费电子书网站,让你找到99%的书》,且看且珍惜,如果真是找不到,可以加我微信帮你找找看。

若有一定经济基础,不管大家从哪里下载的电子书请大家试读满意后购买正品,尊重作者劳动,支持创作。